一、滁州市美好乡村建设实践中的一些有益经验
1、政府在美好乡村建设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提出,美好乡村建设坚持以县为主,合力推进,县级党委、政府在美好乡村建设中承担主要职责,省市两级加强政策扶持和指导督察,形成上下联动、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在考察中,我们切实感受到政府在美好乡村建设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天长市和明光市都成立了美好乡村建设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本市美好乡村建设的组织实施。基层组织中的党员干部精心组织、不辞辛苦,承担了大量具体工作,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政府发挥的主导作用,是美好乡村建设的思想和组织保证。
2、打造亮点,示范先行,分步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2012年,天长市制定了《天长市推进城乡统筹建设“美好镇村五年规划纲要》,2012年的《美好乡村建设实施意见》,确定了20个示范村,按照全面启动示范村建设,倾力建设重点示范村,着力打造新增示范村的总体思路开展美好乡村建设。美好乡村建设复杂繁重,牵扯面广,采取打造亮点,示范先行的办法,可以以点带面,鼓励创新,重点突破,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积极稳妥地推动美好乡村建设。
3、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建设规划
美好乡村建设需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彰显地方特色。滁州市提出要按照“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的要求,开展城中村社区化、郊区村集聚化、平原村多样化、山区村特色化为主的“四化”建设,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我们考察的几个村在总体规划中都有比较明确的思路,各具特色。忠孝村根据距天长市区比较接近的实际,采取政府引导,村民自建的方式,进行社区化建设,建设宜居乡村。忠孝村还能利用历史传统,培育孝文化,彰显地方特色和亮点;百子村处于万寿镇所在地,走的是集聚化之路,采取政府招标建设,以较优惠价格出售给村民的方式,建设了徽派建筑风格的商贸一条街,努力建设个性化、有特色的商贸服务新村;李坡村处于镇政府所在地,利用基础设施比较好的特点,进行了社区化建设;梅郢村位于丘陵地带,则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田园风貌,建设特色化美好乡村,避免了“千村一面”现象。该村在规划时考虑到离部队较近的优势,农业产业着重向休闲观光农业发展。
4、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和村容整治为抓手,建设生态宜居的美好乡村
《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提出“生态宜居村庄美”的目标,就是要达到:村庄规划科学合理,农民住房实用美观,中心村道路、电力、供排水、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垃圾污水得到有效处理,村容村貌整洁有序,自然生态保护良好,人居环境明显优化,并提“出现阶段应以旧村改造和环境整治为主,不搞大拆大建”的指导原则。滁州市提出要深入开展“三清”、“四修”、“五化”、“六治”, 围绕农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起居,从治理脏、乱、差入手,在村容村貌改观上狠下功夫,力求尽快见效。我们在调研中看到,每个村都把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作为美好乡村建设的主要抓手,在道路建设、文体、休闲设施修建、村庄绿化、垃圾处理、公厕改造、对民居“穿衣戴帽”等方面倾注了很大的精力,改变了过去农村脏、乱、差的状况,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忠孝村在精心美化村民居住区的同时,正在筹划修建卫生室、便民中心、农民活动广场等; 百子村对街道进行了绿化,对便民服务中心进行装修,在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上挂上大红灯笼等;李坡村重点加强了垃圾处理工作,进行了垃圾减量分类试点,初步实现了“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运、县处理”;梅郢村利用自然地理风貌,对村庄进行了彻底整治:硬化了道路、改造了池塘小溪、修建了休闲广场和两个公厕、把民居“穿衣戴帽”,由过去的陈旧农舍一变而为白墙黑瓦的所谓“吴派”民居等等。
建设美好乡村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和村容整治为抓手,让村民享受到美好乡村建设中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对改变农村风貌、提高村民建设美好乡村的积极性是十分必要的,对实施城镇化战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创新管理,促进文明,建设文明和谐的美好乡村
《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提出:文明和谐乡风美就是要使“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基本健全,乡村特色文化得到传承发展,农民精神风貌积极向上,生活方式文明健康,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建设文明和谐的美好乡村,就需要创新乡村管理模式,采取有效方式促进乡村文明,这是党委政府面临的全新课题,也需要根据本地实际加以探索。
调研中,我们对各村创新管理,促进文明的方式方法进行了重点关注。忠孝村在民居建设中采取村民自建的方式,但村民在建房前需缴纳一万元押金,以保证建筑风格的统一;探索成立村民理事会,
对居民区进行常态化管理;利用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着力培育以忠孝为核心的社区文化。李坡村为推行垃圾减量分类试点,举办多期培训班,对村民进行指导,并配备了专职保洁员。李坡村在文明创建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如开展评选“李坡好人”、“星级文明户”活动、开展志愿者活动、成立群众工作服务中心、建立纠纷化解四级机制等。梅郢村为提高村民的参与意识,政府与农户签定了《美好乡村建设示范点农户承诺书》;推选产生了由11名德高望重村民组成的理事会,在镇村指导下开展工作等。
6、采取多种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除个别基础较好的乡村外,多数乡村基础设施是十分落后的,历史欠帐很多。美好乡村建设牵扯面广,需要投入的资金十分庞大。我们在调研中注意到,各村根据实际,采取多种方式来筹资资金。一般来说,资金来源包括政策性财政补贴、政府投入、村民自筹、帮扶单位帮扶等几个方面。如忠孝村、李坡村采取房屋由村民自建方式,政府在用地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百子村采取政府招标建设,以优惠价出售给村民方式。梅郢村在政策补助和政府投入的基础上,整合了土地补助、征地补偿等涉农资金,村民也适当进行自筹,加上帮扶单位的帮扶资金,最后由政府兜底。政府出资建设公共设施,民房整治等“穿衣戴帽”工作村民出资20%,大致每户5、6千元。
二、对滁州市美好乡村建设路径的几点思考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在获得以上经验的同时,也感受到,滁州市美好乡村建设还处于试点阶段,其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有的问题亟待解决,有的则需要在实践中获得验证或留待在建设进程中逐步解决。因此,针对滁州美好乡村建设的实际和可能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问题供大家进一步研究探讨。
1、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在建设美好乡村的进程中,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如何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美好乡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以农民为本,把维护农民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把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根本要求,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建设美好家园,否则,美好乡村建设就有可能变为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就需要创新社会管理,健全村民自治机制,依法保障农民在美好乡村建设中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动员鼓励村民主动参与到美好乡村建设中去。
2、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科学规划,坚持科学发展
美好乡村建设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是一个综合概念,是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自然进程,违背发展规律,最终就会受到惩罚。《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提出要“坚持试点先行、量力而为,逐村整体推进,逐步配套完善,确保建一个成一个,防止一哄而上、盲目推进”这个基本原则是十分必要的。在美好乡村建设中,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而希望通过搞“大跃进”式、运动式推进来追求不切合实际的“高速度”,不能期望通过乡村规模简单扩张和机械膨胀,在短期内迅速完成美好乡村建设任务。我们要把规划的科学性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化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科学编制美好乡村建设规划,切实做到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
3、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措施,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纵深发展
美好乡村建设是个系统综合工程,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三化同步”的战略举措。美好乡村建设不能简单地通过把乡村“穿衣戴帽”就能解决,必须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措施来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推动城镇化建设,带动乡村建设规划,从而从根本上为美好乡村建设提供持续的发展动力。因此,我们要坚持以土地综合整治等措施为抓手,使之与美好乡村建设规划相衔接,积极申报项目,争取资金和规模,强化项目管理,做好整合文章,把“三农” 工作的各个方面、可供利用的各种资源,统一到美好乡村的建设中去。
4、提高党员干部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美好乡村的管理水平
美好乡村建设任务繁重、牵扯面广,其中的许多问题既有实践性的,也有深层次的理论性的,这对广大处于美好乡村建设一线的基层党员干部来说是个很大的考验。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等党的指导思想,吸取古今中外乡村建设的经验教训,提高党员干部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美好乡村的管理水平,使美好乡村建设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稳步前进。
当你徜徉在西递、宏村、乌镇、周庄这些古代村落民居中,你会处处感受到先贤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散发的巨大艺术气息和人文光华;当你在法国、意大利、荷兰,日本、韩国等动辄几百年、如诗如画的村落、小城镇流连的时候,你会感觉这些简直就是一个个艺术精品;当你在国内某些骑路式、兵营式,千村一面,没有个性,毫无地域文化特色的灰尘四起、垃圾成堆的乡村经过时,你会有何感想呢?因此,美好乡村建设实在是提升农民生活品质、造福千万农民的最大民生工程,也是安徽省委省政府在认真分析农村发展阶段性特征,为建设美好安徽,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三化同步”而提出的的重大战略举措。有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指导,有党委政府的科学安排,有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艰苦工作,有千万农民的广泛参与,美好乡村建设一定会取得丰硕成果。
·暂无相关评论